關公雕塑與關公傳說
關羽崇拜,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一種十分獨特的現象。關羽從一介武將到與文圣孔子并肩而成為武圣。其神化的過程,自然有其政治與經濟的背景。
在晉代陳壽所著的《三國志》中,關羽尚只是一員普通蜀將,時人不過將其與張飛、趙云、馬超等相提并論。到了唐代,關羽已經開始神化,詩文中可見對關羽的推崇。但此時人們對關羽的稱呼,也不過是“將軍”而已。宋代,關羽的神化較唐代又進了一步,受封為王、為君,并且能預言禍變富貴。但他此時只是一員為天師召來喚去的鬼將而已,仍須聽命于他人,未脫離武將的身份地位。尤其耐人尋味的是,身為異族的元朝統(tǒng)治者似乎對關羽格外青睞,雖未正式加封關羽,但實際上已稱關羽為帝。
傳說關羽曾為明成祖北征助陣,由此得到明朝統(tǒng)治者極力倡導,關廟林立,且祭典隆重。此外,明代羅貫中所著的《三國志通俗演義》及以此為藍本的戲曲和民間說唱,更使關羽的事跡膾炙人口、婦孺皆知。清代統(tǒng)治者也毫不吝惜對關羽的封敕。其中順治皇帝封關羽為“忠義神武靈祐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翎贊宣德關圣大帝”。對關羽的崇拜,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一種十分獨特的現象。關羽從一介武將到與文圣孔子并肩而成為武圣。民間各行各業(yè)供奉關公雕塑甚至超過孔子。
人們之所以選擇關羽作為神化的對象,是基于他超凡出眾的人格力量。在他的身上,幾乎集中了儒家所稱道的全部美德。他熟讀《春秋》,言行合于經義,俊逸儒雅;他勇邁絕倫、智勇雙全,水淹七軍、單刀赴會,威震華夏;他以忠事主,為君王和社稷不避艱險,捐軀而后已;他義氣參天,千里走單騎又義釋曹操;他刮骨療毒,割炙飲酒、言笑自若,神貫古今;他尊愛皇嫂,秉燭達旦,仁義之心可追日月……在關羽身上體現出來的這些“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、忠、勇”等的美德,正切合了人們的心理需求。
關羽這樣一個神圣的人格楷模,儒家的一系列倫理規(guī)范才能更為深入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