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公銅像|同樣是忠義的化身為何拜關公而非岳飛?
在現(xiàn)代對關公崇拜可謂是超過了孔子,那么岳飛也是忠義的化身為何不拜岳飛?在過去,二人均有武廟,岳飛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,這種情況一直持續(xù)到清朝。
努爾哈赤建州酋長時,與其子孫,人人熟讀《三國演義》,把這本書當做他們的軍事啟蒙教材。受該書影響,關羽被當作戰(zhàn)爭守護神來崇拜,從順治帝起,先后有8個皇帝共13次封謚關羽,而且都是非常正式、寫在官方記錄里的政府行為。而岳飛在雍正四年(1726年)被雍正帝正式下令移出武廟,同時還下令追封關羽三代,在全國各地普建關公銅像。所以,岳飛被滿清貶抑,關羽被滿清造神為唯一武圣。
岳飛是抗金英雄,曾打的金國聞風喪膽,金國,就是女真族建立的,1635年改為滿州族,即是清朝統(tǒng)治者的民族。而對漢人百姓來說,藉著祭拜滿清官方允許的關羽之名,行秘密結社和組織之實,這時關羽已經(jīng)變成一個忠義符號,代表了從岳飛到李定國在內(nèi)不被滿清允許紀念的眾多漢人英雄名將。關公和岳飛,都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和保護神。關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,策馬橫刀,馳騁疆場,征戰(zhàn)群雄,輔佐劉備完成鼎立三分大業(yè),譜寫出一曲令人感慨萬端的人生壯歌,被后人推舉為"忠"、"信"、"義"、"勇"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,并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上至帝王將相,下至士農(nóng)工商廣泛頂禮膜拜的神圣偶像。
千百年來,經(jīng)過歷代統(tǒng)治者的封謚以及戲曲、文學的演義描述,一個"對國以忠、待人以仁、處事以智、交友以義、作戰(zhàn)以勇",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美德的完美的關公形象出現(xiàn)在世人面前。他由"萬世人杰"上升到"神中之神",成為戰(zhàn)神、財神、文神、農(nóng)神,是全方位的萬能之神,為歷代統(tǒng)治者和百姓萬民、華夏神州與東瀛海外、中外同奉、上下共仰。
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,關羽更被尊稱為"武王"、"武圣人",與孔子并肩而立。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,各行各業(yè)都推崇關羽,將他變成武財神和五文昌之一。